Banner
上海科技报:在服务中展翼 在创新中崛起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搬迁浦东二十周年科技工作巡礼
发布时间:2022-09-23 11:30:31   作者:宣传部

  2022-09-23  来源:《上海科技报》第4版  作者:吴苡婷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为二工大)成立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应用技术大学,也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所以“工业大学”命名的高校。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列入上海市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培育)单位。2002年9月,二工大整体搬迁至浦东新校区办学。2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浦东同向共行、同频共振、携手共进,取得了长足进步。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凝练特色,打造学科高峰。深入开展校政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将社会需求链、科技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紧密融为一体,以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以高水平科研能力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育人、科研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整体科研实力持续提升。
以学科平台为引擎
服务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
  学校立足自身优势,坚持错位发展,依托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节能与新能源材料)、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管理科学与工程(逆向物流)等特色应用型学科,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积极统筹推动适应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的省部级基地平台建设。
  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热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工程应用,联合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建科建筑节能、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等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致力解决芯片散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建筑节能等产业的卡脖子难题,助力产业发展。
  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与污染防治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在电子废弃物的立法管理和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全面开展相关政策标准的研究制订、工艺技术和装备的制造研发、产业调研和咨询服务。
  上海市逆向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协同长久物流、同程集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致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电商平台逆向物流、逆向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等关键问题,推动相关领域的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
  上海市标准化创新中心对接国家重大物流需求,聚焦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绿色物流、逆向物流、数字化物流等标准建立的现实问题,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物流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和物流标准化“智库”,以标准化助推物流创新技术和物流供应链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致力服务国家及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上海市及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版图中打造面向未来、贴近产业、海派风格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成果策源地,为建设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思路。
  学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宣传,获批首批“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为青少年搭建科技创新素养培养平台。浦东新区科普基地“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面向社会开展多项科普公益事业活动。2022年,在中国科协、科技部、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认定的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从全国400多家基地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10家入选单位之一,也是浦东唯一一家入选单位。基地通过举办“五个一”系列活动,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培养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担当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立足应用基础研究
凸显创新策源能力和原创应用价值
  学校围绕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需求,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瞄准发动机用强化传热冷却液纳米流体、废弃硒鼓及印刷电路板资源化等国际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助推我国在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高技术研究的发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聚焦太阳能能量传输与转换设计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提升我国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围绕虚拟工厂互操作关键技术与应用、废旧移动终端高值化安全再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为突破相关领域的技术瓶颈贡献了重要力量。
  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并完成了100余项国家级项目,项目聚焦重大发展需求,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材料、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品设计、应用经济、逆向物流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产出,多项技术成果在相关行业领域成功得到推广应用,并荣获10余项省部级奖项。
  项目成果“超细颗粒悬浮液热压干化固液分离技术与装备”成功运用到传统矿山企业升级精细化工生产高附加值材料中,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浦东新区科技成就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项目成果“微生物浸出PCB(印制电路板)及电子产品中贵金属”技术,成为区域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应用的领头羊,为多家环保企业成功打造绿色变废为宝的产业链,该项目荣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广东省科技奖。
  项目成果“辅以机械搅拌的超声波振荡处理系统法生产石墨烯”技术,实现该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创新,并与江苏悦达墨特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国内首条石墨烯吨级规模生产线。
  项目成果“精密几何检测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开发的软件,通过了国际权威机构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认证;测量系统通过了国家与国防计量实验室检测,为国家新型号航空发动机研制提供了技术保障。该项目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项目成果“非危液态化工产品逆向物流通用服务规范”等5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填补了我国逆向物流领域标准的空白。2022年,牵头中国团队参与制定“Test method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wast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 vehicles”等4项ISO国际标准,突破欧美日设置的“卡脖子”难题,为解决环卫产品出口、生活垃圾运输管理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强音。
  此外,学校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一系列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环境学及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论文多次上榜“中国高被引论文”,论文作者多次上榜“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为学校科技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
扎根产业应用一线
赋能成果转化落地和企业转型发展
  作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浦东、面向上海、辐射长三角,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高度重视校政企合作、产学研融合,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银上海市分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材料研究所、上海迪士尼乐园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全面合作。依托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长三角地区数十个技术转移工作站,组织学科团队,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浙江省武义县共建“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江苏省启东市共建“启东研究院”,均已成功落地并正式运行。
  搬迁浦东20年来,学校紧跟浦东发展步伐,抓牢发展机遇,积极融入浦东社会主义引领示范区建设,对接“中国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等六大硬核产业,开展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研究与服务。现已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领域,与浦东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多领域、多层级深入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每年都会承接百余项浦东新区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难题项目,为浦东新一轮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近年来,学校聚焦浦东环境污染问题,积极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作为浦东新区政府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先后参与完成浦东新区全国第二次污染源的普查、浦东新区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核算及现场核查,为国家政策制订以及浦东未来发展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支撑。作为技术支持第三方,积极承担浦东新区VOCs2.0减排、上海市大气污染物减排2.0计划、浦东新区环境质量评价、浦东新区全国入河海口排污调查及网格建立等工作,先后服务了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有限公司、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浦东大型企业,并为其提供“一厂一措施”的个性化节能减排方案,减排比例普遍在10%以上,大大减少了有毒有害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2019年,学校和浦东新区生态环保局开展政校合作,成为浦东新区环保干部培训基地,双方在环保领域开展了更加深入全面的合作。2020年,学校文化传播学科方向团队聚焦浦东非物质文化发展,与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展合作,针对“非遗活态传承”与“非遗转化发展”难题提出的“关于大力促进非遗项目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建议”,得到市领导批示。此外,学校依托优势学科,在人工智能、节能新材料、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及数字孪生、数字化展厅、逆向物流等技术领域主动对接浦东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与浦东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效,为浦东乃至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贡献力量。
  作为一所正在快速成长的地方高校,学校在积极承担服务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职责使命的同时,还通过立足自身优势,在特色领域做大做强,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广泛辐射到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学校学科团队建设以社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锚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构建“知识服务团队—技术转移工作站—技术开发研究院”三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以工程技术及科技开发项目为纽带,以协同方式开展科技攻关,助力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企业加速升级发展。
  机械工程学科工业机器人与智能产线团队致力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个性化”订制服务,主动上门“揭榜攻关”,赢得500万元榜金,为企业成功导入“机器换人”项目,降低千万元生产成本,受到企业高度赞誉。2021年,团队自主设计和研发的全新自动化包装码垛生产线在浙江西林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产应用,开发的生产线实现全自动运行、上下道工序智能联控,无需专人操作,产量高,质量稳定,节约人工,成功助力企业创新转型和产品升级,成为学校服务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点睛之作。团队还与安吉科技局联合建立技术转移工作站,共同推进安吉县家居、茶叶等产业的加速发展,为当地企业打造封边机智能给料系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机械工程学科系统控制团队长期以来聚焦造纸机械设备液压系统及电气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先后开发了大辊径压榨脱水、远程线压力设定和自动调整、液压缸同步及压力控制等多项技术,实现关键辅助传动设备控制的国产化,为我国造纸行业的设备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目前,团队开发的成果已被全国各大造纸企业推广采用,并逐步走出国门,被伊朗、越南、白俄罗斯、缅甸等国的企业引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依托上海先进热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先后与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进行芯片散热系统的设计开发、与上海建科建筑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建筑节能领域用热功能材料的开发、与英诺惟思(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进行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的开发、与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共同进行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开发,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多项技术转化与应用示范。与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耐磨永久抗静电导热多功能防护手套、石墨烯导电触屏和耐高温导热烧蚀带,并投放市场。2022年,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成立启东研究院和工程中心启东分中心,团队积极联动、融合相关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能级,助力长三角“双碳”目标实现。在浙江海盐,团队积极走访当地企业,针对企业在生产中面临的紧固件行业磷化渣处理难和催化反应工程中催化剂再生利用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固废磷化渣资源循环再生,获得了高附加值新材料,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管理科学与工程团队聚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子商务两大领域,先后与长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赣州市豪鹏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大数据平台;与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合作进行废钢再利用碳减排指数测算;与RFID解决方案提供商Datamars SA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共同牵头制定酒店智慧布草数字化管理服务规范的团体标准;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服装物流分会联合展开标准可行性调研,规划建立“服装逆向物流大数据平台”;牵头发起成立“上海物流数字化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立物流机器人“租赁+回收”模式,为上海辐射长三角物流行业的数字化赋能。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紧扣人工智能发展热点,聚焦人工智能细分领域,面向不同应用场景,为企业先后开发出具有智能功能的多机器人协同物流配送系统、高性能智能化新能源汽车电池包测试系统、铝制PCB焊点智能识别算法开发系统、家居智能水族系统、智能感知传感器等一系列智能系统或产品,提升了企业的智能化优势,增加市场竞争力。艺术设计学科团队先后参与江南重工、龙头股份等企业的CI设计,已有数十项产品设计获得国家设计专利,与得力集团、上海市轻工协会围绕设计成果产业化开展产学研合作。
  翻译学科团队聚焦科技翻译研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承接由上海市科协牵头的“科创365”平台新闻笔译及语音播报项目,年翻译总量达456万字,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职业教育学学科团队依托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高校智库),面向长三角地区职教师资建设与发展,积极为职教师资培养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建设长三角地区职教师资数据库,总结中国特色方案,赋能职业教育发展。
  疫情发生以来,学校积极推进科技赋能,助力社会抗击疫情。2020年年初,受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影响,浙江仙鹤股份(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医用包装纸订单猛增,改扩建遇到技术难题。企业第一时间向学校机械工程学科团队发出紧急调试设备的求助。团队接到邀请后,迅速响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沟通协调、防疫措施准备等工作。团队骨干亲自前往现场,前后开展了18天的技术服务工作,顺利完成企业造纸生产线上施胶、卷纸、复卷等设备的联调任务,成功扩建生产线,助推企业提高医用包装纸产量,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机械工程学科团队自主设计建成222纳米深紫外快速消毒输送机,对冷链物品实现低温臭氧消杀,对快递包裹、文件等实现全方位消毒,在疫情期间守护了人民的健康安全。

  二工大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学校全体科技工作者们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严谨求实、争先创新,甘于奉献、潜心育人,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继往开来,再续华章,二工大全体科研人员还将继续迎难而上,展翼向前,为浦东,为上海,为长三角地区,为全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原始链接:https://www.shkjb.com/paper/animate.html

版权归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所有